2021盤點那些逆天改命的人——曾國藩
正文
天資愚鈍的曾國藩憑什么位極人臣?
前兩天看《曾國藩傳》,發現曾國藩其實是很典型的,鯉魚躍龍門的人。
曾國藩的爺爺是大字不識一個的農民,曾國藩的爸爸曾麟書,是當地很有名的“老童生”。
什么意思呢?就是十幾歲開始入考場,考了十六次,年過四十,考到頭發都花白了,連個秀才也中不了。
曾國藩呢,和他爸一樣“資質魯鈍”:“余性魯鈍,他人目下二三行,余或吟不能終一行。他人頃刻力辦者,余或沉吟數時不能了。”
光是秀才就考了七次,有一次考完試,文章還被主考官挑去作為“反面典型”,說這篇文章文理欠通,大家要引以為鑒。
這么一個起點低悟性低的人,為什么能夠“十年七遷,連躍十級”,成為“晚清中興四大名臣”的呢?
我覺得其中有個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因為曾國藩奉行著這樣一種人生策略——尚拙守恒。
雖然學習速度沒別人快,領悟力沒別人高,但是他勝在勤勉堅持。
之所以能笨鳥先飛,原因也很簡單:
一是因為沒有智力資本,所以比別人更虛心,更肯付出;
其次,笨拙的人從小就接受挫折教育,因此“逆商”高,抗擊打能力強;
還有一點,是因為笨拙的人不會取巧,也不懂得走捷徑,所以一步步穩扎穩打,遇到問題一定要吃透,做事不留死角。
“尚拙有恒”這一點從曾國藩每天的學習日程就可以看出來:每日楷書寫日記,每日讀史十頁,每日記茶余偶談一則。
這只是每天最基本的功課,除此以外,每日讀《易》,練習作文。
這一點同樣也體現在他的用兵策略上,曾國藩帶兵時,喜歡“結硬寨,打呆仗”。
攻打太平軍的時候,曾國藩從來不貿然進攻,而是在城外挖兩道長壕,里面的長壕是為了斷絕城中的糧草接濟,外面那道長壕,則是為了防止外面的援軍的攻擊。
所以曾國藩的每場仗都打得特別費力,一打就是兩三年,這種方法雖然笨拙,但勝在有效。
凡事不走捷徑,堅持長期主義。
日復一日的精進和堅持,雖然無法立竿見影,但是把時間尺度拉長到十年二十年,帶來的效果往往是“脫胎換骨”的。
尚拙有恒,放在今天,就是持續的教育和終身成長。
持續的教育的本質,在于修正。
每個階層有其自身獨特的屬性和局限性。
要想擺脫原生階層的限制,不能沿用父母那一輩的教育和經驗,因為他們的生存哲學只適用于自身的階層,放在其他階層上,是不成立的。
所以最好的辦法,就是接受持續的教育,突破自身階層的局限性。
關注本站首頁,更多自我提升的課程,詳情本站咨詢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