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企業管理者最大的智慧是什么?
正文
國學是企業管理必不可少的靈魂導師,很多需要撞了南墻才知道回頭的真理都在國學智慧當中,所以學習好國學是每一個想要長遠發展的企業家的必備功課。
當你學習中國傳統文化了解中國傳統文化后,你的管理境界必然得到質的提升。現在大學管理系不會給學管理的學生講述這種文化更不會給企業家們傳授中醫陰陽學說。陰陽學說告訴我們做什么事情都要講究有個度,這個度我們可以理解就是陰陽。例如:有些人位高權重在崗位上經常以權謀私,有的企業管理者很強勢尤其在10幾年前的企業更是這樣。為什么這么說,他認為自己有錢有權有勢力。員工就是自己的“子民”不聽話就給點顏色看看。有的權利膨脹后就會行為過激,有的甚至誤入歧途。
世界四大古文明:埃及、印度、巴比倫、中國。現在只有中華文明綿延不斷、生生不息的傳承下來,究其原因有諸多方面,但主要原因一定離不開中華民族的最高智慧:中庸之道:和合。
榮格說:“中國人總想學西方文化,卻把自己的傳統文化塵封起來。”
下面我們要用智慧之撣去撣清歷史時間造成的封塵,用智慧的鑰匙打開塵封的歷史記憶之門,隨意提取一個歷史事件,以此來證明中華名族在解決問題時擁有這種最高智慧:和合。
在唐朝時期,波斯帝國是當時世界上和大唐并存的又一大帝國。因為波斯帝國受到阿拉伯人的入侵,形勢危急,波斯帝國皇帝的兒子俾魯斯一路跋山涉水,來到長安,向唐高宗求救。
唐朝分析,如果出兵打擊阿拉伯軍隊,會與阿拉伯無緣無故樹敵。如果不救波斯王朝,又不符合道義。于是唐朝決定讓波斯王朝所有皇室人員撤到唐朝邊界內,于公元661年,讓波斯王朝建立波斯都督府,使阿拉伯人不敢犯唐朝邊界追殺波斯王朝。都督府一切費用由唐朝供給。這種不費一槍一彈化解問題的方法就是下面我們要談的最高智慧:和合。
“和”與“合”兩個字都最早見之于甲骨文和金文。“和”起初的意思是指聲音的相應和諧。“合”的本義是指上、下唇的合攏。殷周之時,和與合是單一概念,尚未聯用。春秋時期,二字開始并用。《國語?鄭語》里講:“商契能和合五教,以保于百姓者也。”五教是指: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這里是講商契這位商的始祖能把這五種關系智慧地融合,從而建立了很好的社會秩序,使百姓安居樂業。
和合還是孔子人文精神的核心。孔子對周朝“制禮作樂”的推崇,使他的思想形成了以“和合”為基礎的大同社會理念。那就是:以孝的理念追求家庭和諧,成為社會基礎。以德的理念治理國家,打造和合的太平社會。以協和萬邦的理念建立鄰國關系,形成和合睦鄰景象。
因為有“和”與“同”的差別,儒家把“和合”智慧用在處理人與人的關系上。單憑這一點就能顯示出孔子思想的深刻哲理和高度智慧。有子曰:“禮之用,和為貴。”意思是說:禮的運用,以遇事做到和諧、恰當最為可貴。孔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意思是說君子可以與他周圍保持和諧融洽的氛圍,但他對待任何事情都有自己的獨立見解,不會人云亦云,盲目附和。小人則沒有自己的見解,雖然常和他人保持一致,但實際上不講求真正的和諧貫通。
中庸之道的核心智慧就是“和合”,所以儒家把這種智慧推崇到極致。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鮮能久矣!”意思是說中庸大概是最高的德行了,大家缺乏它已經很久了。《中庸》里講:“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意思是說心里有喜怒哀樂,都不表現出來,被稱作中。表現出來卻能夠有所節制,被稱作和。中,是穩定天下之本。和,是為人處世之道。達到中和境界,天地各歸其位,萬物便繁衍生長不息。
中庸之道的“和合”智慧是反對極端主義和單邊主義的一種制衡哲學。我們很多人對中庸的誤解就是遇事折中,誰也不得罪,和稀泥。這種誤解誤導了很多人不能正確地認識“和合”智慧。他們會為了平衡而喪失原則或不擇手段。我們把沒有原則的變通達到制衡的方法叫作圓滑。“和合”智慧是通過有原則的變通達到制衡,所以我們把有原則的變通達到制衡的方法叫作圓通。
“和合”是為了制衡,在制衡的過程中極端和單邊是主要障礙。我們可以反思一下日常生活中的極端主義思維方式,它追求痛快和危言聳聽。在每次活動中那些領軍人物都會喊出刺激性口號,他們演講的內容都具有狹隘、苛刻、夸張的特點。所以我們稱這些人是站在懸崖峭壁上的“英雄”。
一切事物的發展,最后都會成為文化的發展。一個人的人生從開始時到結束時都是文化身份。一個人要想修身立業就必須獲得智慧,而獲得智慧目的是為了踐行,要想智慧的踐行,就必須了解自己所處的文化環境,也必須了解這個環境里文化的特點。“和合”可以說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大特點。
中國傳統文化的是一源三流,源頭是易經,三流是:儒、釋、道。儒家提倡人倫之和合,釋(佛)家提倡眾生之和合,道家講天、地、人之和合。所以在中國的文化環境里我們必須掌握“和合”這種最高智慧。
現在很多人尤其是青年人在處理人與人關系上消極被動,造成事業上四處碰壁,屢屢受挫。有的人甚至因為處理不好與家人、或他人的關系影響了家庭、事業、個人潛能、技能、才智的發揮。造成年青人如此被動的一個關鍵的原因就是中國的文化特點。其實中國不存在西方的人際關系,中國人與人之間是人倫關系。人際關系很簡單,就按規則處理關系。人倫關系則不然,它重在感情,重在關懷,所以中國人把“你吃了嗎?”當成了問候語。
諸如此類很多對于外國人來講都是私生活的問題在中國可以隨便問,因為這些問題可以表示關懷。我們很多青年人處理不好這種人倫關系,其主要原因是掌握不了這種人倫關系的特點:以感情為主,以關懷為目的。 這里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影響青年人處理不好關系,那就是:西方發達的物質文明使很多中國青年人學習、推崇,但西方在精神方面提倡的是個人主義,中國的部分青年在接納西方的物質文明同時也學到了西方的個人主義精神。所以在講“和合”的中國文化環境里出現了不和諧,結果是處處碰壁,屢屢受挫。
西方人認為人性是惡的,所以他們提倡個人主義,目的為征服,崇拜英雄。我們中國人認為人性向善,追求圓滿和合,崇拜圣賢、君子。西方人比較理性,是非分明。中國人比較情性,對是非感念比較模糊。對中西文化的差異能夠清晰地辨別,也就對“和合”智慧更加贊許和推崇。因為他是化解問題的金鑰匙,是我們修身立世的智慧法寶,是中華民族在世界民族之林中立于不敗之地的最高智慧。
想了解更多關于國學的相關課程,可以聯系在線老師獲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