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EMBA:人工智能是否會將整個金融投資領域團滅
正文
人工智能會像團滅圍棋那樣,殃及到整個金融領域嗎?這樣的顧慮不是沒有一點道理。
研發AlphaGo的團隊近期發表論文,公開其研發的人工智能交易系統AlphaStock已經在中國A古市場潛伏交易了三十六個月,在經過不斷的自我學習、自我進化之后,最后凈值虧損呈現趨勢狀態,于是改團隊最終決定暫停該項領域的研究。
我們來看下面這兩幅圖:
第一張是2008年金融危機之前,瑞銀設在康涅狄克州斯坦福德城的交易大廳,也是全世界最大的交易大廳,足足有23個籃球場那么大,最多可容納1400名交易員。
到了第二張是在短短8年以后,它就變成了現在這樣
還有四大會計事務所的德勤也引進了機器人來幫助企業解決財務工作。據說,過去要花幾十分鐘才能完成的工作,交給機器人就只需要幾分鐘就可好了,而且還可以7×24小時不間斷工作。
盡管人工智能在逐漸滲透進我們的生活,這已然成為大環境下的一種趨勢。但是,從目前來看,即使是在未來的三十年里,人工智能還不至于會團滅整個金融圈,金融投資還是需要人去完成,換句話說,基金經理們可以放寬心,在你們退休之前,應該還不會致使你們失業。
巴菲特曾這樣對他的助手講:投資是一門科學,但更是一門藝術。之所以既給它貼上嚴謹縝密的標簽,又貼上一個非理性的標簽,就在于投資有時候是一件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一檔子事。就和我們中國人炒菜是一回事,餐館里的大師傅平時炒菜放多少鹽,放多少糖是不會特意去用天平秤去度量多少克數,完全憑的是手感,但燒出的味道就是會令人贊不絕口。這就是我想講的,藝術是很難去被模仿。投資的成敗不僅僅取決于財務數據上的那些指標,更多的是在桌面底下勾兌的產物。
要知道,投資市場是投資者之間的博弈,這里面有技術的層面,也有思維哲學的博弈,如果是在中國的投資環境中,還要考慮到政策的因素。從這方面講,人工智能是無法取代人類的。
其次,在我看來,想利用人工智能去判斷投資標的的短期走勢的想法從源頭就是錯誤的。
學過金融的同學都知道,股票的價格走勢是一次隨機游走,它沒有規律可遵循。就好比,一位投資經理原本打算在某某價位賣出一只股票,但這時候,他突然肚子巨疼,疼的腦門冒汗,于是他不得不沖向廁所,等到他再回到自己的辦公桌的時候,那只股票突然不知什么原因變成漲停板了,你說此刻的投資經理是賣呢,還是選擇需等到明天,看還會不會繼續來漲停。
在交易當中,股票的買賣對象不僅僅是這一位投資經理,還有更多的散戶,和其他機構的投資經理,我想人工智能的算法再怎么高深,也應該算不出,在每天的4個小時的交易時間段里,會有多少位投資經理會跑去衛生間清腸胃去。
要用人工智能去判斷走勢,前提就需要大量的歷史數據。恰恰要搜集人類活動的所有信息是不現實的事。這也就說明了,想靠人工智能去對股票進行買賣預測的想法是有缺陷的。
可能就有人會質問我說,圍棋也很復雜啊,它的每一步的變化也是有著成千上萬的可能,但你們忽略了,每一步棋子的落定之后會產生的變化,這些數據都已經有了。有了這些數據,人工智能當然就能在有限的時間里不斷的進行自我學習進化啦。
所以,從現階段來講,人工智能還做不到大小通吃,讓整個金融行業的從業者都失去工作。在更多的時候,人工智能只是作為我們的輔助工具存在,給投資者起到參考指示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