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拉閘限電”的宏觀經濟學思考
正文
最近國內的拉閘限電受到廣泛關注,而縱觀全球,目前能源危機也十分明顯。這之中有能源供應的問題,也有能源運輸產業鏈的問題。
目前能源供給側主要在兩個方面:熱能和電力,而需求側主要在制造業、建筑業和交通運輸業等。
供給側方面,目前世界主要的能源來源還是化石能源,其他諸如太陽能、風能、核能以及水力等受各方面原因影響應用規模并不大。除了個別發達國家的水力發電應用占比高,近期也由于干旱等原因開始無法進行正常的能源供應。與此同時,能源的運輸由于疫情長期的影響也成了難題。很多國家的能源儲備量目前還夠,但是在運輸階段遇到了阻礙。比如化石能源的運輸目前主要還是貨運,那么貨運司機人力的供應不能滿足現在的需求,也導致了很多國家爆發了階段性的汽油荒,導致了諸如英國的排隊加油現象。
與此同時北半球國家目前都馬上面臨冬季取暖的問題,為迎接大規模的取暖季,可以說北半球主要國家目前都在進行能源儲備,導致煤炭價格進一步上漲。
然而我國的電力供應短缺主要的原因是:由于國際煤炭價格上漲,我國煤電供應大減,東北的火力供電緊張。而目前風力發電量驟減,電力供應缺口低于紅線標準。多方原因造成最近的電力供應問題。而拉閘限電影響居民生活的“一刀切”措施,也被人民日報點名批評,暴露了地方對綠色發展理念的認知偏差,對綠色低碳轉型的謀劃不積極。同時國家能源局也表態,能源供應優先保證民生。
需求側方面,由于國內疫情控制良好,率先恢復產能,中國成了世界商品加工廠,制造業用電量大增。與此同時,受疫情影響國際商品供應出現短缺,大宗商品等能源價格上漲。我國的化石能源主要依靠進口,高價采購國際的原油、煤炭、鋼鐵等大宗商品,在自己的國家加工生產,為整個世界提供產品。而我們自己只賺取小部分的利潤,賺取的利潤還要承擔外幣的通貨膨脹。一旦國外產能恢復,我們只能自己承受產能過剩的苦果。同時我們付出的代價還有環境污染,這與我國提出的2030年碳達峰、2045年完全碳中和的目標有所相悖。所以在遇到危機之前,我們自己率先踩下剎車,積極轉型升級。“節能減排,綠色低碳”的口號已經喊了很久,這次集中采取措施。
過往通過不斷努力,我們國家的電力覆蓋率高達99.95%,同時穩定供應保證99%以上。中國的特高壓電力運輸技術在全球領先,國家電網的專利技術數量全國排名第一。相信未來通過合理的市場調節,以及政府的積極應對,將很快解決目前的限電問題。
想要學習更多宏觀經濟學相關課程,推薦經濟形勢分析專家曹和平的課程,詳詢在線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