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醫傳承學堂
課程詳情
中國醫學是世界醫學大家庭當中一顆璀璨奪目的明珠,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偉大智慧的中華兒女在歷經一次次的自然變化、地域遷徙的生存需求,戰勝自然災害和身體災害的過程中,積累并沉淀了大量的醫學文明,逐漸形成了一套獨具特色的核心思想,并且不斷吸收儒學、道家思想,成為中華傳統文化最具代表性的精粹之一。在抗擊新疫情的戰斗中,中醫藥的作用有目共睹,再顯東方智慧。
在時代大背景下,北京視野國際和北京伯華國醫傳承發展中心在孔醫堂的大力支持下,秉承“辦診務以求實教,興教育以繼傳承”的辦學宗旨,聯合國醫及國學名師,為弘揚中國傳統文化,豐富祖國醫學文化內容,特別推出——國醫傳承學堂,以國學養心,中醫養生為理念,把原本屬于祖先留予我們的最純粹的文化傳統重新拾起,參明師,讀經典,習臨床,悟妙道,讓我們的人生更加豐富,更加飽滿,更加健康!
?國醫大師的搖籃,北平國醫學院傳人親臨授課,轉識成智,知行合一
?孔子后裔、儒、道、易學大家云集,名師引路,修悟結合
?四大名醫、御醫傳人攜明醫團隊啟智調身,學研集合,學練踐行
?太極貫穿全程,知名大家親身傳教,體會無極而極,體會萬物化生
?以史鑒今,以儒做人,以易啟智,以醫養生,高端人脈的思想碰撞
?講座間歇設有“私人醫生”環節
?凡就讀學習班的學員,有資格成為孔醫堂會員,同時贈送60節課的“零基礎學中醫”線上課程
第一單元 開 篇 | 中醫學,能以其獨特的傳統方式,數千年歷史傳承而經久不衰,這在世界上是絕無僅有的。中醫學在東方哲學的啟迪和指導下,并與中國古代自然科學、人文科學相互交融、相互滲透、相互結合、相互依存的過程中成長、發展,而且能與中華民族乃至世界各民族的歷史、文化、哲學、科技、人文等緊密的相互依存、水乳交融。隨著《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藥法》的頒布,中醫振興發展迎來天時、地利、人和的大好時機,在新的歷史方位上,繼承和發展中醫藥學成為中國戰略的時代需要。 |
國醫傳承學堂緣起,背景 | |
建立學生健康檔案,并給出指導方案 | |
從傳統文化透視中醫健康智慧基于體質的中醫健康管理 | |
第二單元 祭孔拜師 希賢希圣 | 孔子儒學思想傳承千年,闡釋世界與人生最本源的規律,不僅是中國文化的標簽,也是整個人類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由儒學專家帶領研讀討論儒與商在奔跑時代的結合。 |
曲阜游學,祭孔尊崇與懷念至圣先師孔子四大名醫孔伯華,行拜師禮,游三孔 | |
學習儒商的擔當精神,感受儒家文化魅力 | |
第三單元 理論學習 醫智開門
| 陰陽五行是中國古典哲學的核心,中醫五行“木主肝”、“金主肺”、“水 主腎”、“土主脾”、“火主心”,從中醫的陰陽五行、臟象學說中建立中醫思維,初步了解人體的運行規律,疾病成因,從而掌握日常養生金標準; 御醫門下名醫深入剖析現代文明派生出來的“富貴病”、“文明病”;指摸脈象,掌握脈學精要,私人醫生問診,離我們的身體健康再進一步。 |
陰陽五行與疾病的關系 | |
御醫門下名醫講“三高” | |
脈學精要,私人醫生沙龍、問診 | |
第四單元 潤澤經典 智慧養生 | “法于陰陽、和于術數”《黃帝內經》薈萃中華真圣賢至的養生之道、醫療之術、長壽之訣,承載了獨特的"中國式"的養生理論,中醫之理,上合天地,下應于人,中醫治病及養生保健亦皆從天地之道而來,故善學醫者當按天文星象來區分四時,本單元學習中醫養生智慧,了解四季節氣與疾病預防治療。 |
養生做好八件事,黃帝內經的養生智慧 | |
四季節氣與疾病預防治療,私人醫生沙龍、問診 | |
第五單元 研習太極 圓通形神 | 太極拳是中華傳統大道之學與傳統武學的結晶之作,融藝術、技術、養生于一體。浸潤傳統文化與國醫文化的太極拳修習,在強身健體、涵養心性的 同時,運精神氣運于六合之間,吐納天地之氣,達全身空靈圓通,意到氣到力到之佳境。 |
知名太極大家親身傳教,感悟太極力量 | |
學習太極拳文化,了解太極拳蘊含的中國古代哲理 | |
第六單元 健康中國 天英論壇 | “健康中國”——企業家成長高層論壇 地點:海南 |
第七單元 理論實踐 | 把知識系統化,掌握橫向的知識體系,縱向知識體系包括病因、病機、表現等;了解疾病的源頭轉機去向,把握日常疾病處理。指觀氣色(望),指聽聲息(聞),指詢問癥狀(問),指摸脈象(切),掌握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基本技能,理論與實踐結合,提升中醫理論知識與實踐能力,真切感受中醫力量。 |
名醫傳人,結合多年經典病例,授課病因病機之變 | |
實踐課,提升中醫理論知識與實踐能力,真切感受中醫力量 | |
第八單元 桐廬游學 鐘靈毓秀 | 中國最美縣城桐廬縣始建于公元225年,歷史悠久、人文薈萃,素有“鐘靈毓秀之地、瀟灑文明之邦”的美譽;桐廬是浙西地區經濟實力第一強縣,分水江和富春江交匯之處,國寶級文物“富春山居圖”內容約80%為桐廬境內富春江景色,山的偉岸,石的氣勢,水的靈韻,林的秀色,構成了桐廬山水洞天色彩斑斕的景致與詩畫般的意境。 |
游走“富春山居圖”的山川河流、漫步美好的古老村落,追尋緩慢時光流淌 | |
太上老君富春江邊煉丹藥 | |
第九單元 元亨利貞 易經智慧 | 不知《易》,不足以言太醫,醫具《易》之理,《易》得醫之用,《易經》是我國最古老的國學經典,華夏五千年智慧與文化的結晶,被譽為“群經之首,大道之源”,《易經》在古代是帝王之學,政治家、軍事家、商家的必修之術,不懂易經難為相,不學易經難為將,縱觀歷史,成大事者必研《易經》。易經是中華傳統文化的根本內核,易經的精要——卦爻圖式,這是中華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圖譜。易經是中華民族原創性的智慧。它以自己原發的立場、觀點、規矩、準繩和方法,為中國人創建了自己民族的安身立命之道。 |
易學文化與地理環境 | |
易經的哲學智慧 | |
第十單元 醫藥傷寒 依理辯證 | 《傷寒論》的問世為中醫臨床醫學樹立了里程碑,本單元北京中醫藥大學首任傷寒教研室主任,傷寒大家后人著名醫師帶我們欣賞和學習《傷寒論》中防病治病的智慧。中醫藥發展,首先就是“藥食同源”階段,食物本含“四性”、“五味”,食物即藥物。辨識中藥,跟中醫膏方專家體驗制作中藥滋養膏方。 |
傷寒論的智慧 | |
藥食同源辨析 | |
制作中藥滋養膏,學習中醫傳統炮制,鑒別,加工技術,參與并體驗制作過程 | |
第十一單元 修齊治平 儒家智慧 | 儒家文化,誕生于先秦,先圣孔子,至西漢“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在中華民族的歷史長河中影響至深至廣。儒家思想是中華傳統價值觀的核心,儒家主張仁、義、禮、智、信,以人為本,與中醫濟世救人同本同源。追求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正己正人修為。古有“半部論語打天下,半部論語治天下”之說,足顯智慧內涵之豐盛。 |
儒學泰斗帶我們領略儒家大智慧 | |
儒家的君子之學及當代意義/論語的修己安人之道/齊家之道 |
1.學制一年,每月集中授課2-3天(周末)
2.學費:9.8萬
3.課程結束頒發“北京伯華國醫傳承發展中心”結業證書
1.熱愛國醫,熱愛傳統文化,有實證實修探索精神的人
2.明確醫學嚴謹,熱愛生命,尊重生活的人
3.珍惜機會,合理安排時間,按時上課并積極參與到班級活動中來
4.與同學共同成長,互作互助,有求學精神的人
(排名不分先后)
樓老師:我國當代著名的中國哲學史家、佛學家、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北京大學哲學系東方哲學教研室主任,北京大學宗教研究院名譽院長,北京大學學術委員會委員,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專家咨詢委員會委員,國際儒學聯合會理事。
楊老師:中國孔子研究院院長、研究員、博士生導師。現任國際儒學聯合會副理事長、中華孔子學會副會長、中國哲學史學會常務理事、中國先秦史學會常務理事、中國詩經學會常務理事等。全國政協委員、民進中央委員。
羅老師:現任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人民大學孔子研究院常務副院長兼秘書長,華夏老子學研究聯合會副理事長,尼山世界儒學中心學術委員會委員。
孫老師: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中國社會科學院東方文化研究中心原主任、中國社會科學院梵文研究中心副主任、國際易學聯合會總會長、北京師范大學“世界一流學科”特聘教授、中國職工教育研究院國學院院長,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
徐老師:中國中醫科學院研究員,現任中國中醫科學院中醫基礎理論研究所副所長,四大名醫之一孔伯華先生學術傳人,醫學博士,博士研究生導師,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現為中國中醫科學院中醫基礎理論研究創新團隊負責人,中國中醫藥信息學會特色療法與新技術分會會長,中華中醫藥學會風濕病專業委員會常務委員,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評審專家。主要研究方向為中醫各家學術思想研究和重大疾病中醫診療規律研究,擅長治療內科、婦科雜病。
張老師:中國中醫科學院研究員,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中國醫史博物館副館長。1988年傷寒大家劉渡舟教授之碩士畢業,全國第二批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人(1997—2000年跟隨北京四大名醫孔伯華長孫孔令詡教授),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養生文化推廣專家,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醫養結合專委會會長。
魏老師:中國中醫科學院教授,全國第六批名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碩士研究生導師,1983年畢業于北京中醫藥大學中醫醫療系,一直從事中醫臨床和基礎理論研究。
張老師:受業于慈禧隨侍御醫袁鶴儕弟子朱建修先生,遵師囑“做明醫不做名醫”用藥少、組方精、司天用藥,精于脈診,為多位知名愛國人士提供診療。
陳老師:教授、主任醫師,出身中醫世家(其祖父陳慎吾先生為北京中醫藥大學首任傷寒教研室主任,著名教授,傷寒派大家),自幼隨父陳大啟先生臨證,后拜京城名醫陳文伯教授為師,為眾多海外患者解除病痛,傳播中醫藥文化。
孔老師:四大名醫孔伯華之嫡孫,北京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自幼隨父孔祥琳學習中醫,擅治心腦血管疾病。
阮老師:四大名醫之一孔伯華學術傳人,師承京城名家孔少華先生,孔伯華名家研究室學術帶頭人,孔伯華名家研究室——溫熱病研究傳承工作室指導老師,擅治無名高熱、咳喘、小兒外感發熱、咳喘等,為多位核心領導層提供診療.
張老師:四大名醫之一孔伯華學術傳人,師承京城名家孔少華先生,孔伯華名家研究室學術帶頭人,孔伯華名家研究室——濕熱證研究傳承工作室指導老師,擅治無名發熱、外感疾病、肝硬化、心腦等內科疑難雜癥,為多位核心領導層提供診療。
孫老師:四大名醫之一孔伯華、著名傷寒大家陳慎吾學術傳人,擅治外感、脾胃病、糖尿病、皮膚病等。
孔老師:孔子后裔,南京大學歷史學博士,北京師范大學歷史學博士后,現任北京交通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文化教育中心主任,兼任中國孟子研究院特聘專家,山東省儒學高端人才泰山學者,中華孔子學會副秘書長,中華孔子學會孔子后裔儒學促進委員會秘書長,世界孔子后裔聯誼總會副秘書長,國際儒學聯合會理事,中國實學研究會理事,中國高等教育學會大學素質教育研究分會常務理事。
孔老師:父孔德墉先生,世界孔子后裔聯誼會副會長,續修《孔子世家譜》發起人和組織者,創辦安邦投資有限公司并出任董事總經理,成立第一家中外合資制藥廠,參股投資浙江海正藥業有限公司,在中國美院創立“孔氏勵人助學金”,曲阜創建“尼山孔子教育基金”。
上官老師:85歲,易海生涯四十載,尤擅天干地支命理,占卜世人上千,相人無數,在國內外享有贊譽。
王老師:國際易學聯合會副會長兼秘書長,國際易學聯合會地理環境科學專業委員會榮譽會長,歷任中國科學技術協會教授,《自然辨法》雜志主編,畢業于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原子核物理系。
劉老師:北京大學客座教授,清華大學國學班特聘教授,香港國學研究院執行院長,中國遼寧省周易研究會理事,中國瓦房店市周易文化研究會會長,出身于中醫世家,精通黃老之術,從小受祖父的影響,對中醫學非常喜愛,15歲起在父輩指導下開始閱讀《黃帝內經》、《傷寒論》等中醫古籍。
劉老師:孫氏太極第三代傳人,孫祿堂之子孫劍云首批弟子,精通太極、形意等功夫。孫祿堂武學文化發展中心副理事長。
張老師:著名太極大家田秀臣、馮志強入室弟子,中國武術七段,北京陳氏太極拳研究會顧問。
冀老師:北京通臂拳大家,少年習武,通臂拳大師張策先生再傳弟子,“陳式心意混元太極文化中心”的首任負責人。現任北京市武協陳式太極拳專業委員會顧問,北京德武堂太極養生文化推廣中心總教練、香港陳式心意混元太極拳關永生拳術會特邀顧問,深圳和鎮江馬廣祿太極拳館顧問。
韓老師中醫臨床碩士,中醫膏方專家,全國基層名老專家傳承工作室——王國寶中醫藥傳統技能傳承工作室負責人,師承膏方大師王國寶,著名中醫岳美中、張忠。
李老師畢業于北京中醫藥大學中藥學專業,師承于北京市第一批聘任的主任藥師、國家級老藥師高殿榮先生,跟隨高先生學習中藥傳統炮制鑒別、加工技術。現任孔醫堂展覽路館館長。
孔老師:四大名醫孔伯華之嫡孫;北京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孔醫堂中醫連鎖醫療機構創始人、董事長,北京伯華國醫傳承發展中心理事長;中華孔子學會孔子后裔儒學促進會常務理事;白求恩精神研究會醫學人文分會副會長;北京中醫藥師承工作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座 機:010-62760270
座 機:010-62753413
周老師:18519998816
楊老師:13161328336